趁着电影的热度易策略,一个老话题又被网民拎出来讨论——
朝鲜 / 韩国人,是否参与过南京大屠杀。
在之前的一段岁月中,总有这么一种说法,大致上是:朝鲜籍日军参与了南京大屠杀,比日本人表现的还要凶残。
相关文章甚至还做了细节描述,说这些朝鲜人,均来自日军第十五师团朝鲜联队。
只是,如果细检索一下你就会发现,1937 年攻入南京的侵华日军,是第六,九,十六和一一四师团。
其中的六,九,十六师团,主要兵源分别来自熊本、鹿儿岛、京都。
熊本和鹿儿岛素来属于日本民风最彪悍野蛮的地区,就算没有军国主义洗脑的古代,流窜到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烧杀抢掠的倭寇也多是这帮野蛮人。
南京大屠杀百人斩的其中之一的刽子手野田毅,就来自鹿儿岛。
而京都这个地方则盛行所谓的"武士道精神"。在"武士道精神" + "军国主义教育"的双重作用下,他们非常残暴,毫无人性。
好了,咱们接着说的这个被认为有朝鲜编队的"日军第十五师团"。
但如果你再仔细检索一下,就又会发现,1937 年的侵华日军当中,根本就不存在 15 师团这个番号。
因为第 15 师团已经在 1925 年宇垣裁军中裁撤,直到 1938 年 4 月才重建。
而且,在 1937 年的日军中,也不存在单独成编制的朝鲜作战部队。只有一些被强征的韩国劳工。
这个群体的后代,至今还在向日本政府索赔。
因为,侵华战争早期,日本本土兵源尚可,而半岛作为日占殖民地,普通朝鲜人属于"二等公民",没资格当兵。
1938 年之前,日军中只有极少量的朝鲜人,而且全都是中层及以上的军官,不存在朝鲜士兵。
这帮朝籍日本军官,全是日本军校毕业的朝鲜亲王和两班贵族。
例如,日本陆军中将洪思翊,朝鲜大贵族,日本陆军士官学校毕业,一个无比坚定的精神日本人,军国主义分子,双手沾满了中国人和朝鲜同胞的鲜血。日本战败后,洪思翊被定为战犯,处以绞刑。
当然易策略,洪思翊这样的"完全的精神日本人"在殖民时代的朝鲜并不多见。
即便日本人一直在强行推广所谓的"皇民化运动",运用暴力、精神洗脑和物质利诱等各种手段,无孔不入的试图改变朝鲜人的民族认同,让他们心甘情愿地接受日本人的奴役,做二等公民。
但无论怎么着,日本殖民者终究是不怎么放心朝鲜人的,打心底里,也瞧不上朝鲜人。
因此,日本的暴力机构对朝鲜人最开始是完全拒绝的。
渐渐的,在日本占领区的暴力机构中,朝鲜人被允许担任维持秩序的警察,但军队系统是从不向普通朝鲜人开放的。
因为,侵华战争初期,日军打的顺风顺水。尤其是在日本这种军国主义国家,当兵是特权,根本轮不着他们眼中的"劣等民族"上阵。
直到进入 1938 年 4 月,随着战线的扩大,侵华日军兵源愈发吃紧,日本这才开始在朝鲜设立"特別志愿兵"制度,宣布"效忠皇国、身体健壮"的"朝籍皇民"均可报名,但必须要经过专门的"背景调查",以确保家族里面没有民族主义者、共产主义者。
不过,除了 1939 年成立的间岛特设队和 1943 年成立的半岛高射炮部队,日军招募的朝鲜人大多并未单独列队成编,而是被分散式编入了日军的各个师团。
无论是单独成编还是混编,这些朝鲜籍日军的活动范围主要都在东北和华北地区,少部分被派到了太平洋战场。
比如电影《登陆之日》里面的男主被日军强行抓去当关东军,遭到日本人各种欺凌,并参加了 1939 年对苏联的诺门坎战役的经历,还算比较符合历史情况。
还有刚刚说的那个"间岛特设队",也在中国东北,专门围剿抗联。累计杀害抗联战士 172 人,抓捕 139 人,每个人的手上都沾满了中国军民的鲜血。
再看这位写下血书要"报效皇国"的关东军中尉——高木正雄。
1945 年 8 月 15 日以后,他叫——朴正熙。
1945 年 8 月,日本战败之际,朴正熙所在的第八步兵联队曾拒绝投降,甚至直接枪杀了过来劝降的苏联联络员和日语翻译。
这个第八兵联队的下层官兵,很多老家都是朝鲜半岛的。
不过,高木正雄中尉还是很惜命的。趁乱,他和另外几名半岛籍关东军一起乔装成朝鲜劳工,逃出了齐齐哈尔,并用尽了各种法子,最终回到了老家。
再后来,随着东亚局势的变化,韩国军队开放了对前朝鲜籍日本军官的招募,高木正雄,不,应该是朴正熙,又加入了大韩民国陆军,并遇到了自己的"贵人"——时任韩国陆军本部人事局局长金钟五(下图这位)。
对了,这个金钟五年轻时也当了一阵子日本皇军,因为在太平洋战场上立了战功,还得过一枚日本勋章。
易策略
好了,咱们还是说回话题。
按照史料记载,南京大屠杀朝鲜籍日军应该没有参与过,但东北和华北的暴行,还真不好说。特别是日本关东军,更属于一个朝鲜人扎堆的地方。
在那段岁月里,中国老百姓都叫他们"二鬼子"。
另外,讲到这个话题,自然也不得不再多说点,即,那些来自中国台湾省的台籍日军。
在吴子牛导演的《南京 1937》中,就有这样的情节。
电影中塑造了一个亲历南京大屠杀的台湾兵形象。但注意了,这只是一种艺术加工,与真实历史并不相符。
跟朝鲜半岛的情况差不多,被殖民的台湾人是"二等国民",再顺从的"皇民",也没资格去当日本兵。
电影中的这个来自台湾的重藤支队,是 1937 年 9 月,日本参谋本部紧急抽调的台湾守备队。
他们只是驻防台湾的日本兵,并非是来自台湾省的兵!
该部在淞沪会战后,又参与了对常熟和无锡的侵略战争,但并未参加南京作战,1937 年 12 月 7 日,就整编返回台湾了。
好了,咱们接着说台湾籍日军。
跟朝鲜的境遇类似,日据台湾初期,面对台湾民众风起云涌的武装反抗,日当局实行了残酷的高压统治。
同时又疯狂开展了所谓的"皇民化运动",试图从精神、文化层面同化台湾人,将台湾视为日本本土的海外延伸,要台湾民众"效忠"天皇,接受日本人的奴役,放弃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认知。
常见的手段有,疯狂推广日语和军国主义教育、刻意贬低中华文化、教科书里用"东亚史"来代替中国史(这个似曾相识吧),鼓励"表现好"的台湾学生去日本留学等等;
此外,还大搞"创氏改名运动",要求每个台湾人对公必须都有日本名字,各种跟政府打交道的活动,像上学、就业、办证件和执照等等都要用那个日本名字。
从 1938 年起,日本开始在台湾男性青年中征募"军夫",作为预备役进行军事训练。
1942 年,台湾总督府颁布《陆军志愿兵训练所生徒募集纲要》,日本这才开始"允许"中国台湾居民加入日军。
那些台湾人当中,既有真的被洗脑自愿加入的,也有半忽悠半强征的"壮丁"。
比如,有个叫作岩里正男的"皇民",他的哥哥叫岩里武则,就自愿参加了日军,后来死在菲律宾。这个岩里武则,还被日本供到了靖国神社里面。
对了,这哥俩的中国名字叫做李登辉和李登钦。
不过,虽然确实有李家兄弟这种接受了全面洗脑的台湾人,但大多数台湾籍日军,都属于战争后期,被日本人半忽悠半强征的"壮丁"。
而且,日本对台湾人的戒备心,还是明显高于朝鲜人的。
毕竟,海峡两岸,那都是同文同种的中华民族。
在整个侵华战争中,台湾籍日本兵主要被派往太平洋战场上作战,对付的是美国人。
此外,跟朝鲜人能做到中高层不同,台湾籍日军当中几乎没有军官,都是被送去当炮灰的大头兵。
太平洋战争后期,美军在东南亚陆续俘虏了一些台湾籍日本兵。但考虑到他们人数不太多,还基本全是最低等级的士兵;
并且,根据《波茨坦公告》等相关国际声明,台湾就是中国的一个省。
所以,这些台湾籍日本兵当了一阵子战俘后,居然就稀里糊涂的从"战败国军人",变成了"战胜国公民"。
战后,台湾籍日本兵大多被盟军直接送还老家,做回了中国人。
相比之下,朝鲜籍日军就比较复杂了,他们中既有普通大头兵,也有洪思翊这种官至中将的高级军官;更不乏朴正熙、金钟五这类的尉官级别的底层军官。
他们当中,有的以战犯身份接受了审判并处以极刑(洪思翊);剩下那些侥幸脱罪的,也都一度顶着"韩奸"的帽子,备受歧视。
然而,正如前面讲到的那样,随着东亚局势的变化,特别是后来朝鲜战争爆发,那些曾经的"韩奸"不仅借机会直接成功洗白了身世,居然还在韩国军政界顺利的扎下了根。
甚至,某种程度上可以说,在美军搭建的物质基础上,现代韩国军队的一些传统作风,更像是从日本殖民时期发展而来的。比如,军中等级森严、霸凌严重,上级长官可以随意打骂、侮辱和惩罚士兵。长官对下属,可以像"皇帝一般"进行"统治"等等。
还有朴正熙时代定下的韩国陆军高呼"忠诚"的敬礼口号,甚至可以追溯到伪满时期关东军的训练口号:
这是 1943 年 1 月 11 日的《朝鲜总督府日报》的描述:
清晨,部队士兵在起床号声中起床,迅速列队,先参拜建国神庙和皇居祭宫,再前往小溪边进行洗漱,然后开始一天的训练。军纪是最值得骄傲的一点,每当行军礼时,士兵们都会高喊 " 忠诚 ",并做出坚定有力的动作 ...
只是,到了韩军嘴上,因为发音接近汉语,以至于让很多中国人误以为韩国陆军喊的是——"葱 - 葱"。
原创文章易策略,未经授权,拒绝一切形式转载和改编
联丰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